1)第四十七章 新的衙门_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二十四日,大明朝廷下令戚金训练京营有功,升任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同知,从一品,荫其一子入锦衣卫;徐光启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并且皇帝朱由校玉笔朱批,将重设枢密院的命令传往内阁。

  前二项决议内阁没有拒绝的理由,迅速地盖章通过了。毕竟大明朝所有官员的正式任免都得由皇帝签字,理论上皇帝是完全掌管人事权的,礼部给出的那只能叫建议(所以万历怠政不影响大明朝廷政府的运营,其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人事的混乱);况且五军都督府就是个养老院,这点面子都不给皇帝,还想不想着阳间混了?至于徐光启的入阁更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那位也是万历朝就做大学士的人,与内阁的诸位也都认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内阁的官职任免什么时候需要内阁人员本身同意了?这本身就是皇帝的专政。

  这两项命令在朝堂上并没有激起什么风浪,官职任免调动,大家都是司空见惯了的。对朝廷官员们来说,这给自己最大影响只是要给谁送礼、送多少罢了,最多也不过就是那些有“上进心”的官员选择如何站队罢了。至于朝庭国家政策会因人事变动如何改变,与他们何干。做实事儿还不贪腐的官员,在现在的大明朝属于稀有物种。

  可以说十分巧合,在原历史上戚金在战死之后,朝廷追赠的官位正好就是都督同知、徐光启则在崇祯朝也获得了今天的职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殊途同归。

  如果所有的政策都能像这两个一样轻描淡写的推行下下去,那朱由校可能会高兴得比范进还要臆症。但很明显,这不可能。

  内阁对于最后一项草案很摸不着头脑,于是决定先拖着,仔细商量一下。在皇帝决定重设枢密院的消息传开后,其影响可以说是在政坛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一内阁压根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上午,朱由校的草拟发往了内阁,下午大半个京城的五品以上的文官就几乎全知道了,可以说保密意识为零。

  至于官员们对于这项政策的态度也比较耐人寻味。阻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毕竟大家都不知道皇帝到底要这个机构干什么?

  中国传统的枢密院一般都是军事机构,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最高军事机构。而现在大明理论上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是公认的养老院,而实际的最高军事机构是兵部,现任兵部尚书孙承宗是皇帝的老师,凭借着这一层关系,至少在中央朱由校对兵权有着决定性的掌握力;至于地方,其实,虽然西北、东北都已经有了军阀化的倾向,但毕竟也仅仅是倾向而已,他们还并不是军阀,而且仅仅是设立一个军事机构也并不能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实际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