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03章 文化和文明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邦,各种宏伟的神庙和祭殿,具备严密的分工和组织,具备王权与神权阶级,毫无疑问,它们是一种文明,而这样的文明,就并不具备金属这个属性。”

  “又比如这次三峡考古重点对象的庸国,巴国,他们同样没有文字。”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是先建立起来有以后,才出现文字的,比如吐蕃,比如西夏。”

  “嗯,那这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出在为什么需要有金属,文字,城市和国家的出现这三点上。”

  “也就是说,知识的传播并不一定非得文字存在才行,其实具备语言就可以了,只不过语言的痕迹在历史遗迹里,只能通过遗留下的文字来表现而已。”

  “所以我们的运气还是算好的,也抢回来了不少的时间。”周至说道:“这次还发现了巴国使用的几十个符号,我也给临摹了回来,给师爷爷留着玩儿。”

  “直到解放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也没有文字,但是土司头人们,依然管理着广袤的疆域,完全具备都邑形态,人口众多,管理紧密高效,不能说他们不是文明。”

  “再来说文字,西方认为文字的出现,代表着知识的记录和传播,能够定义普世可知可证的规则,也就是法令和秩序,文字的这两个属性,决定了一个有序的,固定的,存在知识传承与迭代的社会产生的可能,决定了一个超过五千人的大型聚落的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因此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诞生国家。”

  “但是文字就一定是有效管理和知识传承的基础吗?至少在都邑时期,我看也不见得。”周至思考着:“同样用南美洲的黑曜石文明来举例,他们就没有文字。”

  辜老对周至干出这一堆大事儿倒是颇为赞赏,觉得周至这两个月人都跑瘦了一圈,都没好提要他加强本门学问这一茬,只笑呵呵地道:“文史不分家的嘛,三峡文化带的抢救工作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大发现要是没有及时找到,将来可能就再没有机会喽。”

  “最后一点,就是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这次去三峡,我产生了一个疑惑,想跟师爷爷请教。”周至说道。

  “首先我们说金属,金属的出现,只是生产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象征,社会发展到使用金属工具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大型的工程可以进行,一些祭祀用的礼仪器可以加工,而这些方式又需要具备严格的分工和组织,触发管理阶层和统治阶层的诞生,形成王权和阶级。”

  “因此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文明的一大标志,但是这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如果这样的遗址当中还存在宗教场所、祭祀场所、宫殿,发掘出的遗迹或者器物能够证明王权和神权的存在,就差不多可以将之定义为国家了。”

  “但是这样的定义也实在是偏颇,按照这样的定义,居无定所游牧民族就不存在文明吗?明显是不对的。”

  辜老倒是没有表示出任何倾向性,对周至问道:“如果这三条都推翻的话,你又觉得,该如何来定义文明呢?”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