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章 如今,人口几何哉?_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也会持平,不太可能大幅度减少,以上的数据是严重不符合逻辑的。

  《明清社会史论》认为:明初时期的人口是全国总数,此后变成特定的纳税人口(包括家人),最后又演变为一种赋税份额。也就是说,这既不是纳税人口(包括家人在内),更不是全国总人口,而是朝廷依据收税的假象人口。

  明朝存在大量“隐户”,以逃掉了交税责任。明朝士绅拥有特权,所以不少人就将田地“诡寄”在士绅名下,由此逃避纳税。

  事实上,在明代本朝,就有许多官员学者发现了官方统计人口过于不靠谱的问题。徐渭(1521—1593年)在《会稽县志诸论户口论》中提到“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不入丁籍者奚啻三倍之”,认为会稽县75%的人口没有记录在案。

  现代史学家葛剑雄、曹树基认为1600年完全达到亿的规模。明末真实人口在2亿左右,这也是目前国内学界的公论。

  而在外国史学界《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明朝人口最迟在1600年“已经达到亿至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马黑德拉教授认为,明朝实际人口可能超过了3亿。

  朱由校缓过神来,用着不确定的语气,“大抵是图册记载的2到3倍吧。”

  毕自严抬头注视着朱由校,他很明显的能感觉到,这边老臣的眼中有着喜悦和那么一丝的,嗯,欣慰?

  “陛下说的的应该已经很接近了,老臣和不少人都推算过,确实是三倍有余。”

  朱由校明白了过来,看来老陈真想和自己讨论的是税基的问题。明代虽然并不完全是人头税,但是人口依然与与税基挂钩;可以说,官方记载的人口多了一个,那税基就多了一个。

  “毕大人的意思,是让朝廷重新厘清各地田产、人口。然后……”

  还没等朱由校说完,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摇了摇头。

  “陛下还望不要怪罪老臣多嘴,大明如今想要做这些事情,很难。”毕自严严肃的说道,“准确的说,应当是根本做不到吧!”

  那你还提这茬?朱由校心中是这样想的,但他不可能如此说出来。事实上,他也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可能性,只不过毕自严突然主动提了这一茬,而这边老臣身上的滤镜给了她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自信。

  气氛再度的尴尬了起来。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