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第三更_篡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着学子们,在学舍中堂,叩拜先贤,之后就开始正式授业。

  他讲的是《五苍》,也是当时最为普及的蒙学教材。这五苍,和颜师古教授徐世绩、郑宏毅的《仓颉篇》大致相同。所谓五苍,就是秦代李斯所做的《仓颉篇》,赵高所书的《爰历篇》,以及胡毋敬所作《博学篇》为基础。有汉以来,这三篇文章合而为一,通称《仓颉篇》,并从秦小篆改成汉隶文,又名为《三苍书》。

  魏晋时,增加了《训纂篇》和《滂喜篇》,所以又改名为《五苍》。

  这是隋朝时的启蒙教材,与《千字文》一样,都是四言韵文,每六十个字,为一章。

  以隶书为主,一方面可以供孩童们临摹学习,另一方面也易于诵读。

  李基在课堂上,诵读文章,阴阳顿挫,韵律感极强。学子们在下面跟着一起念,虽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却能大致诵读下来。原来,朗诵也是一门大学问。

  李基的诵读和后世那种诗歌朗诵完全不一样。

  摇头晃脑,随着韵律而走。他的声音,被稚嫩童声所淹没,在学堂上空回荡不息。这样的读书方式,很容易让人进入感觉。郑言庆一开始觉得那摇头晃脑的模样有趣,可渐渐的,他就沉浸于其中。不知不觉,一炷香熄灭,却是课间时来到。

  李基放下书本,笑呵呵的说:“大家出去歇息片刻,待听到钟声,咱们开始学字。”

  “多谢先生教诲!”

  学生们纷纷起身,向李基行谢礼。

  在开学之前,这一应礼节,必须要学会。所谓礼不可废,学生要向先生行礼,以示尊师重道,感激先生传授学识的辛苦;先生也要行礼,以感谢学子们的听讲。

  总之,这礼数很多,讲究也很多。

  郑言庆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世人总说‘礼仪之邦’,通过一个个礼仪,你才能了解到,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也许少时不明白,但随着年龄增长,也就慢慢了解。只可惜,言庆前世的时代,这一个个传统古礼,都已失传,乃至成了四不像。

  孩子们趁休息时,都走出了学舍。

  言庆正要出去,却被李基叫住:“你叫郑言庆,是郑家的人吗?”

  “先生,学生是安远堂出来,安远堂的老管家,是学生的祖父……”

  郑言庆恭敬回答。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位李基先生,看上去很亲切。

  李基点点头,“我听说郑曹掾请了颜籀做西席,怎地让你来窦家的村学里就学呢?”

  “这个……学生不清楚。”

  李基看了看他,沉声道:“其实在何处就学,并不重要,关键在你自己。言庆,我观你在课上表现,似乎也识得不少字,以前和谁学过?读的又是那一本书呢?”

  郑言庆往往在看过一遍之后,就能背的不离十。

  他的表现,和其他学子自然不一样。李基注意到了这一点,故而才叫言庆留下。

  “学生少时,曾跟奶妈学过些时日,后来又在打扫大老爷书房时,看到过刘熊碑。”

  李基眼睛一亮,“如此说来,你也能写字?”

  “唔,学过一些。”

  言庆不敢把话说的太满。隋唐时的文字,和后世他学会的简体字,有不小的区别。有些字他因为临摹碑帖,或者其他原因,倒也认得;但有些字,确实不认识。

  这,也是他要读村学的重要原因。

  李基点点头,“恩,这样我就明白了……你基础不错,但不能因此而生出倦怠。起点高,要求亦高。日后我会对你的要求,比其他人更加严格,你需有个准备。”

  言庆也不知道,李基这番话,究竟是出自什么心思。

  本能的,他感觉到李基似乎对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郑言庆说不上来。不过既然李基这么说了,言庆还是恭恭敬敬的答谢,然后退出了课堂。

  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重新进入了课堂。

  李基重又教授课业,而这一次,他却是以写字为主,让大家在沙盘上书写五苍课文。

  ——————————————————————————————————

  求票求收藏,老新匍匐在地,恳求支持!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