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86章 分红方案通过_大明小公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土、铁粉、矿渣为原材料,是最基础、最通用的版本。一炉一炉的烧,各种比例不断尝试,总归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配比。

  对于这一点,李云睿并不担心,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回转炉的制造上。要想让水泥成本降下来,必须大规模制造,否则光价格就能把人吓跑,而回转炉成了唯一的选择。

  回转炉的做法也不难,就是长的钢质圆筒,内衬以耐火材料,炉体支承在数对托轮上转动,以达到让里面材料均匀受热的目的。

  搁在后世,随便找个小工厂就能做出来,但在大明,光一个钢筒的壳体,那就是一个大难题,幸亏江心岛的工匠有了煤化工设备的经验,能够快速想出解决方案。剩下的问题,就是让这么重的壳体转起来。

  用电是肯定不可能了,蒸汽机现在还有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水动力了,但是要用水力驱动重达十几吨的回转炉,谈何容易?

  李云睿带着一群物理系的学生和兵部的工匠,每天空下来就一起讨论研究,寻求解决之道。

  终于在一个月后,回转炉的转动问题解决了。

  此时已经到了十一月底,天气已经齁冷齁冷了。后世有云,北方的冷不是冷,南方的冷是真的冷,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

  李云睿对南京的冬天,是非常不适应,这年头又没有保暖内衣,有没有防风服,站在门外,能把人冻死,好在李云睿机灵,做了套棉衣棉裤,穿上去丑是丑了点,但真暖和。

  棉花在中国的种植和棉花纺织业的兴起是在宋元时期,之前棉花都是观赏花。宋元之后逐渐被开发做衣服,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棉籽的问题,产量也不是很大,主要是贵族使用。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进行大规模种植,用来做百姓御寒之物,但棉籽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个问题对李云睿来说,不是问题,轧辊机是个很简易的设备,李云睿小时候在爷爷家玩过棉花轧辊机,于是就让墨家的学生做了出来,然后购买了一批棉花,做成衣服,给工学院的学生和旗下商号的员工,算是福利。

  这一举措,赢得了学生和员工的感激。

  古代普通百姓冬天御寒,大都是白天靠晒太阳,晚上靠人挤人,条件好点的烧点柴,把炕烧暖。

  李云睿带着一群人,穿着棉靴、棉衣,站在七米长回转炉前,准备调试。

  一个纯钢制的水车,江水带动桨叶,桨叶带动一连串的齿轮组进行减速,巨大的回转炉慢慢在托轮上转动起来。

  转了能有一刻钟,墨尘看了看李云睿,李云睿点了点头头。

  “停机,投料!”墨尘开口喊道。

  有人上前,将水车主轴上的制动闸按了下来,齿轮就停止转动,人们开始忙了起来。

  整个回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