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_汉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明城以南二十里外的一片旷野之上,当面锣、对面鼓地摆开阵势,展开决战。

  这场由一系列战斗构成的战役,持续的时间更长,足有七日六夜之久,并且在不短的时间里呈现出势均力敌的状态。

  三国联军,尤其是其中汉族军队的高组织度,以及器械之力,是混杂的ysl联军怎么也比不了。但ysl联军同样有其优势,大量悍不畏死的圣战者,是一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同时,也离不开马哈茂德及他那一干伽色尼将领的出色指挥。

  优秀的领袖身边往往聚集着一群精英人才,就如安西三国上层充斥着诸多能人,北廷国下属连一十四岁小儿都能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伽色尼王朝那边,同样诞生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

  另一方面,汉军西征的几十年间,不只促成了大食地区政治、文化、宗教版图的大变革,在军事上造成了影响也是尤为明显的。

  就比如火药、火器的运用了,在雍熙十一年的时候,火炮、火箭以及震天炮等利器,已经不是汉军的专利。如伽色尼王朝,就在大力发展火药武器,甚至已经有一些劣质的仿造火炮,也开始将火药应用在各种战争场景中,南征印度河流域地区,就得到了大量试验。

  而明城会战,则是亘古未有的一次“火药大战”,双方都大规模、集中使用火药武器,这样的大战,实事求是地讲,就是作为火药发源地的大汉帝国都没有发生过,即便帝国本土生产的火药及武器,足以将周遭国家犁一遍,这大概就是没有对手的苦恼了。

  因此,明城之外的战场上,用硝烟弥漫,雷声震震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当然,鉴于当下火药有限的质量与威力,想靠其完全左右战局的发展,也已不现实,这毕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对有所准备的人来说,那也只是与手中刀剑一般的杀人武器罢了。

  当然了,不同的杀人武器有效率之高低,在不同人的使用下,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显然是三国的火炮、火器对ysl军造成的伤亡更重。

  但是,最终决定战役胜败走向的,还是伴随着爆炸声而展开的短兵厮杀,骑兵会战,步军接战。火炮的出现以及火药大量应用于战场,只意味着军事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但冷兵器的时代则远未过去,因此,不管是战争过程还是结果,都富含“传统”的东西。

  明城之战的结果,最终还是以三国联军的胜利而告终,如果说高度组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三国汉族军队是胜利之基的话,那么还有两个因素则主导着战役的最终结果。

  一个是不论各条战线、堡寨如何告急,刘旻都不曾动用的三千近卫铁骑,那也是整个大军最后的生力军。一个则是,不为人所注意,在明城内默默休整数日的守军,在城外大战方酣之际,刘继琨则悄悄整备出不足两千的可战之卒。

  而这两支兵马的目标,都是ysl军统帅,伽色尼苏丹马哈茂德所在中军。这五千人,并没有能够成功将马哈茂德的近卫军队击垮,但当统帅遭遇袭击,高扬的大纛开始动摇,那么五千军队动摇的则是十几万军队的军心、士气。

  焦灼的战局由此而变,随着马哈茂德迫走,ysl东征军溃退了,并且一溃百里

  PS:雍熙11-12年的“汉伊大战”,算是两个文明之间第五次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刘旻西征,复碎叶,灭黑汗;

  第二次:ysl世界第一次组建联军东征,意图恢复黑汗,在中央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击退之;

  第三次:安西都督府西征,克怛罗斯,溃ysl东征军,夺萨曼王朝东部诸镇;

  第四次:安西三国联军西征,灭萨曼王朝,取河中之地;

  第五次:雍熙11年由伽色尼王朝主导的第二次ysl东征。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