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8章 银行(下)_一世富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便拎出一个来,比如搪瓷产业,市场的空间就不知道有多大。谁家不用盆洗脸要用,洗衣服要用,和面做饭还要用,现在常见的木盆瓷盆不说不结实且笨重,成本还比搪瓷盆高多了。三司铺子的市场渠道铺开,这一个产业就可以创造出无数利润。各种产业杂七杂八的加起来,不会比京西路的棉布产业规模小。

  只要理顺了经济系统,就只有银行里的钱不够贷的,哪里会贷不出去

  见众人无异议,徐平又道:“这银行不能只有三司左藏库一家,不然一心二用,终究做不好事情。而且容易造成官私不分,各处衙门都向那里伸手,最后成一团乱麻。除了左藏库为本设立的银行之外,再设一家专门为各衙门贷款的银行,就以税赋作本。这银行主要贷款给衙门,自然利息就稍微低一些,但每年的税收上来,一样是要还本付息的。而且修造道路桥梁等等,本钱都可以从这里出,利息虽低,但收入却稳定。”

  这是政策性银行,把官方的借贷从商业银行中单独出来,利于管理。而且重大的公益性建造项目,回款周期长,商业银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也不喜欢放贷。当然这种银行,赢利要求也就不能跟商业银行一样,以服务官方政策为主。

  “第三家银行,应该是由三司和内藏库各出一部分本钱,仿第一家银行例,得利之后由三司和内库来分。”说到这里,徐平捧笏向赵祯行礼,“只是不知道陛下愿意拿出多少本钱,内藏出的本钱多,得利之后分得也多。”

  赵祯就知道徐平最后肯定会把主意打到自己的内藏库上来,几任三司使,就没有人不动这种脑筋。当然真正做成的,只有丁谓。那时真宗东封西祀搞得没钱了,也不得不由着丁谓,让他在太宗之后再次掌握了内藏库的账本。而且还限定只有丁谓一个人知道,其他人哪怕就是当朝宰相,也不许知道内藏库的出入数目。

  犹豫了一会,赵祯问道:“投钱进去,那什么银行,不会亏了本钱”

  徐平笑了笑道:“陛下,可曾听说天下放贷的人亏本钱更何况是官家的本钱”

  赵祯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果内藏库不投钱进去,会怎么样跟现在有何不同”

  “自去年京西路的棉布大卖,绢价跌了下去,以后夏税再收绢就不合适了。就是现在左藏库和地方州县存的绢,也要集中起来,运到密州和明州去,卖给外蕃,或者到西北市马。依臣的想法,夏税中的绢逐次取消,或者转为力役,或者转为土产,这些东西没法进入内库。再者有了钱监印钱,当然也就没有新铸的铜钱入内藏库的道理”

  赵祯皱起眉头,脸也垮了下来。内藏库的几大来源,每年新铸的铜钱入内库,还有六十余盛产丝绸的州军夏税入内库,再就是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