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5章 吴邦佐,一只耳(大碗)_鉴宝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哪些。只是,蟹壳青这种颜色,最起码含银。

  翻看底款之前,吴夺心想,不会是“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儿吧?

  那就是冲着标准的宣德炉去的。

  传奇一般的宣德炉,若是在市面儿上碰到,吴夺的第一印象,那肯定不会是真品。

  不说别的,眼下,比较权威的真品,也就故宫有两件,台岛故宫有四件。

  为什么说“比较”权威呢?因为就连这六件,还有分歧,有专家认为不是宣德三年的真品。

  又要说宣德了,宣德一朝,好东西怎么就这么多呢?

  大明宣德三年,皇帝朱瞻基指示进口了一批红铜。红铜和紫铜基本一个意思,大致就是指纯铜。

  这批纯铜是从暹罗(泰国)进口的,但是朱瞻基还嫌不够纯,吩咐下去,继续冶炼。

  先是精炼六遍,耗掉了近一半铜材;但是朱瞻基依然不满意,进一步要求:不光要去杂,还要加精。

  于是,又精炼了六遍,同时加入了金、银等十余种名贵的金属,这才最后备好了制造宣德炉的原材料。

  这批原材料,被称之为风磨铜。这批风磨铜,一共做出了三千件左右的铜香炉。

  宣德三年做出的这三千件铜香炉,才是真正的宣德炉。

  六百年过去了,传世的宣德炉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不过,从明代到现在,各种仿品却遍地开花,有高有低,有精有粗,多到随便逛一个古玩市场,很容易就能找到“宣德炉”。

  结果,吴夺翻看足底的款儿,并不是“大明宣德年制”。

  而是: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楷书,工整秀丽,俊朗雅健。

  吴邦佐是什么人呢?吴邦佐是宣德三年制造宣德炉的监工。

  制造宣德炉,除了宣德皇帝高屋建瓴之外,还有两个极为关键的人物。

  一个,是工部侍郎吴邦佐;另一个,是御用工匠吕震。

  如今,真正的宣德炉见不到,但是“吴邦佐造”的仿制品,还是能见到的。

  “吴邦佐造”宣德炉,也是历史上等级最高的仿制品。

  高仿中的领头羊,从未被超越。

  这是当年完工宣德炉之后,吴邦佐对此念念不忘,后来在皇帝许可下,又收集材料,召集工匠,陆续仿制过不少宣德炉;这其中,以宣德五年的那批、落款为“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的,最为精良上乘。

  虽然比不了真正的宣德炉,但同样不是凡品。

  以至于,后世竟也出现了大量仿“吴邦佐造”的高仿。

  实际上,即便是真正的“吴邦佐造”,如今存世同样很少。而且,“吴邦佐造”也算是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只是比不了那三千件“真宣”罢了。

  如今,一件“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的真品,有时候竟也能叫到千万的高价。

  拿着这只蚰耳炉,没“听”之前,吴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