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卷耳的几种解法_大明枭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刚刚讲到,已经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连《诗经》也一应背会,这可是真的?”

  林清修瞪大双眼,有些难以置信。若换作旁人,就算十岁小童,能背会这些,林清修只会觉得理所应当。但这人偏是于可远!只上了不到五天私塾,还不务正业,课上昏昏欲睡不说,整日干些偷鸡摸狗的下流事。这样的人,别说诗经三百,就是三字经都没背全,林清修也是相信的。“阿母时常教诲,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父亲和大哥去世后,家中的重担就在阿母身上扛着,不敏过去不肖,如今痛定思痛,幡然悔悟,想遍弥补之法,唯有读书科考,光耀门楣一条路。”

  于可远不卑不亢道。林清修本是随口一问,但听见这话,也是一番感触,读书人最喜欢浪子回头的戏码,摸了摸自己并不存在的胡须,摆出老学究的模样:“你才读了几日学,却已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全部学会,甚至涉猎《诗经》,可远啊,不会是私塾先生揠苗助长,叫你生搬硬套的吧?”

  听出林清修有考教之意,于可远顺势道:“读书时,不敏也有颇多不解,时常困惑书中所讲。今日有清修大哥在,正好可以解我困惑。”

  见于可远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林清修那无处不在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便问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是《诗经》中的卷耳一篇。于可远将手放在桌上,口齿清晰伶俐,背起来十分顺畅:“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林清修又笑了,满意地点点头,却一直没有喊停下。于可远就一直背下去,“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云何吁矣!”

  “你这个年纪,背出卷耳不算出奇,但想到你读书时日尚少,就有这般出息,可见是有些天分的。但诗经背下容易,想解却难。你可知这首诗的意思?”

  林清修问。于可远并不作答。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陷阱。作为一名徜徉在历史学海洋里的文科狗,诗歌一度是他的“怨偶”。记得生平头一回站上大学的讲台,就碰上了最不愿意讲的题目:诗歌。天晓的!可远从前宁愿把时间花在《说文段注》、《尚书今古文疏证》这些大家不愿意读的最枯燥的书上头,也不愿意读诗。可远为什么那么抵触诗歌?原因就四个字:诗无达诂。就拿李商隐最为人熟知的《锦瑟》吧,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自宋代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不下百人,岐说纷纷,这都不必旁观博览,只需随便挑选两位的解释一比较,不难发现这些意见分歧有多大。诗歌的歧义丛生是娘胎里带来、骨子里生就的秉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自然也逃不开。可远若是答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