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9章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大明枭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没放亮,蓝心拎着灯笼,后面是于可远、高邦媛和喜庆,穿过弯曲的长亭,上弦月浮在西边院墙上。墙面的青藤和下面的枯草里面有着各种虫鸣。邓氏屋里已经点了豆粒般大的灯火,一个人影在火光的摇曳下,坐在床头出神。于可远和高邦媛进来了,喜庆就站在门边候着。于可远也不跟邓氏说话,走到边上那个木柜里,抱出一个厚厚的被子,走到炕上给邓氏盖上。“几时走?”

  邓氏吭声了,却还躺在炕里头。“天亮就走。”

  于可远将帐幔挂上了,高邦媛也帮着进小厨房烧水。“可远,阿母问你。”

  邓氏缓缓转过身来,神色不是很好,应该是一夜未眠。“是。”

  于可远答着。邓氏双眼大大地睁开,望向门外的喜庆,“如今朝廷里的情况,你跟阿母说一遍。”

  “是。”

  于可远答着。“我听不懂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也不想听讲给外人看的,你只把叫你去的那个地方的事说给我。”

  于可远:“是,阿母。您老还记得我大婚当日,在岳父那吏部发来的任命文书吗?”

  邓氏:“封你为翰林院编撰,这个阿母自然是知道的……问这个干什么?”

  于可远:“那阿母想来不知道,像任命文书这种东西,并非由翰林院拟写。唐代初置翰林院,原本是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的部门,并非正式官署,晚唐以后,翰林院逐渐演变成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所谓‘天子私人’之称,到了宋朝便和科举接轨。但到了我大明朝,这些功能完全被内阁取代。”

  邓氏:“是闲赋吗?不用牵涉进那些人的争斗里?”

  听到这里,于可远已经明白邓氏在担心什么。“朝廷调儿子去翰林院,就算作为国子监监生,也是极罕见的,只在太祖和成祖年间有过先例。翰林院的很多事情虽然都被内阁取代,却也成为养才储望之所,通俗点讲,凡是朝廷看中之中,都会放进翰林院历练,或是三年五载,便能熬出个名头来。阁老重臣或地方官员,基本都将翰林院作为最好的踏脚石。”

  邓氏不由舒了口气,“不管怎么说,不用去了北京就参政,哪怕是一年半载,有这个时间缓冲,你到底能摸出个大概,不至于冲动,也就免受很多无妄之灾。阿母不求你登峰造极,只要平平安安就好。”

  于可远:“是。”

  邓氏:“阿母不想你掺和到高阁老和徐阁老之间,为难不说,阿母担心你有杀身之祸。”

  接着坐了起来。于可远连忙扶着邓氏在炕头靠坐好,然后道:“不会的,这一点阿母放心。”

  邓氏不说话了,两眼先是望着床那头出神,然后望向小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于可远:“我能做的,无非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