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八十三章 日式关系网_这个家业我不要行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为让石川县接纳安田基金会资本进入的代价,便是秀则在这个项目中不得不大量使用本地企业进行供货。

  当然,他也巴不得如此。

  日本不管是在农业还是工业层面上的“地产地消”不光是政策决定的,也有成本方面的考虑,更有日本传统文化方面的因素。

  日本的企业之间,只要发生了业务关系往往就是几十年的老关系。每个企业上游选择什么供应商,下游走什么渠道进行分销,固定程度都远超外国。

  日本在这点上倒是更像中国的“人情生意”而非“契约生意”,而且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外国公司来说,想要打入日本制造业的市场十分困难。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产品想要打入国外市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价格战,如果价格战不成的话就打质量战、宣传战,如果还不行的话,还可以学宝洁、和路雪、可口可乐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手段——收购本土企业,然后把对方的渠道抢过来,再废掉对方的品牌。

  虽然这其中很多手段都非常不道德,但这些在商战中都属于正常的战术。

  但这些“传统战术”在日本基本上很难行得通,一方面日本人觉得企业被外国人并购是一种“耻辱”,比如日产汽车被法国人并购;二来就是因为日本企业之间交叉持股比较多,很多生意都发生在持股企业之间;第三就是因为前文说过的,日本供应链大多是“纵向垂直”而非“水平”的,想变动麻烦很大。

  所以,不管是用让利还是并购的手段,还是在质量或者功能改进上下功夫,都不足以让一个日本企业放弃它原来的供应商,也不足以让它放弃原来的渠道渠道。

  其实这就好像国内大企业之间的“框架协议”一样,一签就是十几年很少发生变化。

  一旦要变动供应链,采购方就要面对新供应商质量未知的麻烦,而且他们对使用方的工况也不熟悉,中间产生的种种麻烦很难得到迅速处理,所以频繁更换供应商对生产企业来说成本反而还高一些。

  当然,用某些喜欢把理性的事诉诸感情的人的说法就是“日本人不愿意为区区一点利润而舍弃长期相濡以沫的合作伙伴”——听听就好。

  正因为如此,外来投资者要打入日本制造业市场的话,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张巨大的企业关系网。

  这种关系网绝不是靠酒场喝几杯酒就能建好的,而是要靠多年风雨同舟的共同打拼。要撕破这张网的话,挑战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财团,甚至往大里说就是要面对日本这整个社会。

  作为一个要在日本生存的企业,久世秀则不得不让自己也尽快融入这张网中,但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其中的分寸真是让人头疼。

  谷本知事现在可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