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20章 六部尚书_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道周则不同,他并不因为别人沉默而跟着沉默,而是主动为公平正义而辩,其刚傲的背后,是正义感和责任感。

  崇祯九年,黄道周再次进京复职,没想到官运亨通,一年内连升四级,还差点入阁。

  然而,跟一般人升职后积极做事、低调做官不同的是,他选择了辞职,半年内辞了六次!他的辞职,并非官场上的虚伪和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可见,身处喧嚣的官场,尽管接连被突击提拔,他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对现状很无奈,疲于应对。

  跟别人也几乎不往来,没有任何为官的乐趣和快感,倍受煎熬,一年内提拔四级却辞职六次。

  这说明黄道周为官无欲,丝毫没有想从中获利的念头,这是傲“利”——不谋私利!其刚傲的背后,是淡泊名利和对权力的漠视,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生命品质。

  不久,杨嗣昌夺情入阁,陈新甲夺情出任宣大总督,黄道周上疏弹劾二人夺情。

  由于黄道周没能入阁,上疏的时机又太过凑巧,崇祯怀疑他有私心,想当做反面典型,借机打压清流一派。

  于是,有了崇祯十一年七月初五的那一场着名的“平台如对”。

  在这场召对中,黄道周与崇祯短兵相接,大辩纲常伦理。

  结果,崇祯大败,风度、颜面尽失,盛怒之下,黄道周被连降六级。

  若是其他场合,有充分的时间做心理准备,亦可从容选择,而这场召对完全不同,纯属临场发挥,对象还是最高统治者——皇帝。

  然而,黄道周没有丝毫露怯,据理而谈,针锋相对,面对面直斥崇祯忠侫不分,其刚傲的背后,是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和根植于内心的高贵与自信。

  南明隆武时期,黄道周任内阁首辅,兵权、财权均由郑芝龙掌控,郑芝龙不想抗清,只想把隆武政权当作降清的筹码。

  换作他人,大不了辞职不干,黄道周明知不可为,却仍然拉起一支书生队伍,拿着锄头、扁担北上抗清。

  明明知道自己是鸡蛋,偏偏要往石头上撞;明明知道自己只是能挑百斤的微弱之躯,却硬要扛起万吨重担。

  不以自己之弱而推卸责任,其刚傲的背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即使抗清失败,被关押在南京大牢候斩,黄道周也不失幽默。

  对付前来劝降的建奴大员,假装愿意归顺,却不愿剃发,把清廷讽喻成“穿心国”。

  尤其是故意把前来劝降的洪承畴当成冒牌货,说真正的洪承畴早已殉国,还写下:“史笔流芳,虽未平虏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的对联。

  借此讽刺降清卖国的洪承畴,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也不失风趣幽默,这才是骨子里的高贵!

  搞定内阁和六部尚书以及督察院左都御史人选后,朱慈烺又派出多路锦衣卫传旨,速召大明各地藩王,让他们接到圣旨即刻进京。

  随后又在乾清宫召见李过,袁宗第,田见秀,郝摇旗四人,他们都是李自成麾下着名大将。

  在跟随明军灭建奴和平定蒙古战斗中立下大功,如今都已经官居参将之职,这个参将乃是名副其实的大明武官。

  四人亲眼目睹护国军的凶悍,知道他们继续和明军作对只有死路一条,又见证土改成功后百姓安稳生活,他们已经彻底被神武皇帝征服!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