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七三章 纺织危机_香江大亨传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单纯从转口贸易中赚取经济收入到输入原料加工成品,最后输往世界市场销售,从而赚取“附加值”的转变过程。

  纺织制衣业是这种转变过程中的先驱。

  战前,香港仅有少量山寨式纺织制衣工厂。

  1950年,香港纺织制衣工厂逾五百多家,雇用工人两万五千名,约占制造业雇员的三成以上。

  1960年,香港纺纱厂逾三十家,员工一万六千名;织布厂逾三百家,员工两万五千名;制衣厂六百八十九家,员工四万两千名。

  其中制衣业发展最快,工厂比1950年增长十六倍,员工增长二十倍,员工数占整个制造业员工的%。

  纺织制衣业的发展,带动香港整个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香港的纺织品出口,占总出口量的三成左右。

  从六十年代起,香港更注重发展附加值高的制衣业,遂成为世界成衣中心。

  1973年,香江成衣出口量首次超越意大利而摘取世界第一。1978年,香江虽然不及意大利同年出口值的三十三亿五千万美元,以三十三亿两千美元而退居第二位,但在世界制衣业强国如林的情况下,香港以一个弹丸之地的经济区,确实很厉害。

  从八十年代初起,香港劳务成本高涨,粤省成为香港纺织制衣业的后方工厂,纺织品仍可在国际上保持强大的优势。

  沪上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在五十年代前,沪上纺织品产量占全中国的一半以上。

  沪上纺织业迁港有两次高潮。一次是香港沦陷前,当时沪上沦为日伪统治,而香港相对太平。

  这些在港沪商的纺织厂,一小部分在日本战败迁回沪上,大部分则留在香港。

  由于沪商的带动,香港本地商人开办了一些山寨式织布厂。

  第二次迁港高潮,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最初是举厂南迁,主要是纺织人才及资金的流入。这一次迁港规模较第一次大得多,并且遇到劳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有几十万内地移民涌向香港,廉价劳力取之下尽。

  在香港政府推行工业化之前,香港的纺织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在工业化起步时,纺织业一马当先,成为众业中的明星,带动了香港百业的发展。

  在香港的华商界,从事纺织业的沪商率先打破粤商称霸的格局。

  香港是不择细流、兼容并蓄的汪洋商海,只要有能力毅力,就能找到施展的舞台,逮住适宜的机遇,就可获得应有的财富与地位。

  纺织业的沪商,有的跻身于香港百亿富豪俱乐部;有的晋身两局议员,显赫一时,饮誉香江。

  现在要介绍的三位纺织工会的扛鼎人物,来香港之前,都不是纺织资本家。

  陈廷骅是浙江宁波人,父亲是宁波的殷商。陈廷骅中学毕业,便早早在父亲手下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