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7 说法_科技尽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来说,这种改变无疑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越是接触基地核心的科学家们,越清楚宁孑以及智脑在基地运营中的分量。

  换了往日,其实绝大多数学者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但在这个不一样的太空时代,情况的确不太一样。基地内部话语权诸多学者的话语权其实很大。

  原因也很简单。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为开辟太空资源让路。资本关于太空的故事已经讲的太多,随着吴刚号升空,女娲号、夸父号这类能在太阳系内远航的大型科考舰问世,以及担负不同任务的浮空船开始承担各种太空任务,再到月球科研基地投入运营……

  不止是资源上的投入,整个资本市场已经把各种跟太空沾边的各类概念股炒上了天。

  不管是传统的又或者新兴起的各种公司,如果不描绘一下未来的太空梦,在资本市场上根本翻不起任何水花。哪怕是最传统的资源公司,比如那些掌控了石油、铁矿、铜矿等等资源的大佬们,此时几乎都已经组建并开始研究外星球地质勘探、开采等各项业务。

  但新成立的这些部门无疑都需要跟基地打交道。

  没办法,就拿外星地质勘探来说,除了基地拥有着投放机器人进行挖掘、采集等等技术之外,其他研究机构能拿得出手的技术还在通过遥感、各种波谱来对星球可能蕴含的矿藏进行分析。

  这就属于科技断代了。

  至于引领时代的各类科技公司就更是如此了。

  比如未来殖民星上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殖民星跟地球之间的基础通讯网络铺设,星球间的航道建设……

  诸如此类的殖民星用谁家的种子,谁家的化肥……

  说白了,一颗殖民星未来就是一个作用几十亿人口的新兴市场,抛开那些高科技产业链不谈,这些人的衣食住行、精神需求、包括星球间的通讯联通、资源互补,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市场。

  而全世界的资本已经开始将曾经的想象开始具现化。

  但真想要未雨绸缪,就必须得跟基地打交道。

  基地是个笼统的概念,最终是由基地内部数千个人实验室以及配套的大型工业设计中心。具体来说,这些年所有资本热炒的概念,都跟基地内部的学者们息息相关。

  虽然说基地内部的管理程序,基本上不存在个人实验室直接跟投资方合作的可能,都是由智脑统一分配任务。但完成任务的实验室管理者却难免要跟外界交流。

  这也是杜邦勒希望能够参与到太空运输安全管理调查局组建中的原因。

  仅仅一条太空航路的选择跟制定就包含了太多太大的利益。简单来说太空航路就好像地球上的高速公路,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千万公里的距离需要铺设多少通信浮标,需要多少救援船,又或者说空间驿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