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94章:大唐西域记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史系太出名了,想要低调都不行,就算他刻意坐在阶梯教授的后面也没用,照样被认出来。

  “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是历史系的两门基础课,新生一进大学就开始上,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三个专业都在一起上课。

  所以大教室里面七八十个人,这一哄笑,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苏亦的身上。

  好在对于这种目光,苏亦都习惯了,也没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连忙回话,“因为我没读过大学,所以想跟诸位同学一起来上课,如果张老师不介意的话,我以后时间允许的话都会过来,您看行吗?”

  张光达笑,“自然是可以,我们北大的大课别说咱们历史系的研究生,就算其他院系的学生过来,咱们都欢迎。”

  也对。

  北大各院系之间的大课,互相蹭课的学生特别多。

  有时候,本科生研究生都如此,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去蹭。

  教室的座位不够,就挤在过道上,实在不行,混在走廊上也可以。

  这也算是这跟年代北大的风气。

  到了后世,这种风气就没有浓厚。

  这个时候,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还没有出版,北大的自己的教材也没有出来,使用的还是剪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作为北大前任历史系主任,剪老在北大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编著的中国史纲是在重庆时期完成的,甚至编著完毕,第一个就送给周总理观阅。

  这本书,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肯定有许多不足,但剪伯赞先生被称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就说明他的开创之举,在这本书融入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观念。

  一直以来都是北大历史系的主要通史教材。

  实际上,这个年代,不仅仅是有中国史纲还有郭老中国史稿,不过中国史稿是郭老集社科院历史所全体之力编著的,而中国史纲要则是剪老集北大之力编著而成的,各有各有的优缺点。

  但在这个年代,都是优秀的通史教材。

  对于苏亦来说,唯一的缺憾,就是意识形态太过于浓厚,当然,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这依旧不可多得优秀的教材。

  而且,跟大部分的通史教材一样,都是从史前时代开始讲述的,毕竟大家都熟悉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

  不过因为时代限制,考古材料有些不足,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跟现实有出入。

  比如争议极大的夏朝,在这本书里面基本上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不过这个缺点,不仅在中国史纲要里面,就连历博的中国陈列也存在这样的缺憾。

  但对于初窥门径的历史系第一新生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足够了。

  不过对于苏亦来说,这本书教授的内容太浅了。

  尤其是关于旧石器时代的讲述,对于他这个考古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槽点太多。

  甚至,人类起源部

  请收藏:https://m.bqgvv.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